名家心中的瀘沽湖-穆濤:旅游開發(fā)要注重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
作者: 來源:涼山日報 時間:2014-11-17 20:22:21 閱讀量:
人物簡介
穆濤,著名作家、西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、《美文》文學雜志常務副主編。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、陜西省“四個一批人才”。散文集《先前的風氣》獲得第六屆“魯迅文學獎”。著有散文集《俯仰由他》,隨筆集《散文觀察》,《俯仰由他》,《肉眼看文壇》《放心集》《平凹之路》,《土門》,以及譯著《名譽掃地-美國在越戰(zhàn)柬埔寨的失敗》等。其他作品曾獲陜西省雙五文學獎、首屆“郭沫若散文獎·優(yōu)秀編輯獎”等。
瀘沽湖三分之二在四川,三分之一在云南。但云南旅游開發(fā)早,知名度已經在前邊了。四川鹽源瀘沽湖如何突出自己的優(yōu)勢?這是一個需要深刻思考的命題。
面對自己拋出的問題,著名作家、西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、《美文》文學雜志常務副主編穆濤說,文化建設是一個地方的性格建設,如何讓個性發(fā)出光彩,是需要做一些踏踏實實的工作的。做好眼前的工作,還需要注意一個問題,要替子孫后代想,瀘沽湖是一個整體,摩梭人也是一個整體。西安的旅游開發(fā)工作是有過教訓的,后來也吸取了教訓,就是意識到了“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”這句話的重要性。
“做眼前工作的時候,要想一個問題,如何給我們的后人做一個好一點的祖先。”穆濤說,鹽源瀘沽湖在這方面做得好,有兩個很深的印象:一是瀘沽湖摩梭古村落的保護,每個村子、每個家庭、每戶房子的改造,都有具體的實施方案,做到這一點很了不起。二是摩梭博物館建得很大氣,幾個展區(qū)內容豐富,其中給文物排隊的方法也是很“行家”的。
穆濤認為,摩梭人是民族融合的典型,是北方民族和西南民族幾千年來融匯而成的一塊寶石,是活化石。有著蒙古族的生活習慣,也有西南民族的生存特征,有儒文化的浸潤滋養(yǎng)。今天摩梭人的生活中還保存著很多蒙古人的生活習性,比如男子的服裝;摩梭人家里床的放置仍然保持了蒙古包的方式;八月十五不吃月餅,能歌善舞等。
穆濤曾經研究過鹽源的歷史,他估計,鹽源在古代的興起和發(fā)達,可能與鹽有關。鹽源的歷史是厚重的,因鹽而興,因鹽而大。鹽在中國古代,既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,也是關乎民生的命脈領域,把鹽的開采和流通作為國家的大政方針始自漢代,漢武帝實行鹽鐵專營。公元前81年(漢昭帝始元六年)舊歷二月,朝廷從全國各地召集“賢良文學”之士60多人到京城長安,為國家建設出謀劃策。會議的焦點后來集中在鹽鐵專營不能損害民生,而應有益民生。這次會議被后人稱為“鹽鐵會議”,這次會議解決了少數權貴壟斷鹽鐵的問題,可貴的是,鹽鐵的生產和管理形成了國家層級的管理,地方在鹽鐵上也有一點支配權了。此后,在國內,鹽的產地和物流集中地,得以快速的發(fā)展和興起。見到摩梭博物館里有《史記》和《后漢書》的內容,他建議把“鹽鐵論”的內容放在其中。
穆濤還提議,可以把摩梭人與蒙古族的傳承制作成一個專題來研究。